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人天合一工程

   

与天合一其乐无穷  与地合一德财兼备

学懂生命了无病灾  敬畏生命天赐永生


The joy of unity with heaven andthe unity of the earth are both moral and financial

Learn to understand lifewithout disease,

fear life and give eternal life

在线考试
在线报名
   
标题摘要内容
      宇宙生命法字辞典

精彩文章



Latest news center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来源:转摘 | 作者:全球思想家委员会 王灏儒 | 发布时间: 19天前 | 43 次浏览 | 分享到:
钱老认为,中国的大部分大学,包括我国大学中的翘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在内,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论“利己主义者”

全球思想家委员会王灏儒追索,钱理群教授提出的:

清华,北大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

来自:支配现代世界观的观念是法国启蒙思想

北大教授:中国大学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智商再高也很虚伪

北京大学著名中文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字文学研究,从钱老在2002年从北大退休之后,他就开始转向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他扎根农村,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

钱老曾经表示过,自己之所以会在退休之后依然坚持在教育一线,并且转教中学,就因为他对我们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和大学教育太失望了。

钱老认为,中国的大部分大学,包括我国大学中的翘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在内,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些人虽然接受了很高水平的教育,拥有很高的智商,却充满了世俗的虚伪,尤其是善于利用某种体质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一旦权利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中,就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损失和危害。

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主要指的是那些精心打扮自己甚至会伪装自己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这类人对于生活有着只属于自己的追求和品位,他们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以“利己”为第一要务。




那么,我们如果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呢?

首先是价值观的缺失和心理上的障碍,RobertHare在其著作《Snakes in Suits》中提出,利己主义者往往都有虚假的人格魅力,内心中极其缺乏基本的道德准则,在生活中,他们可能会呈现出一种反社会人格倾向。

我们在谈论起利己主义的话题时,经常都会争论不休,一方是利用道德的审判和利他的观点对利己主义者进行批判,另一方面会以人类的自私基因来为利己主义者进行辩护,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就形成了以下两种声音。

支持利己主义的一方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只是在假装道德支持利他主义:利己主义者缺少共情能力,很难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人的喜怒哀乐。

共情能力是由人本主义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指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他人的内心感受的能力。具备强有力的共情能力的人,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对方最及时和最有力的帮助,并且在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也不会考虑对方的经济能力与社会地位等等。

RobertHare提出,一切通过所谓的“善意”获得来自外部的利益或是精神愉悦的行为都属于利己主义,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更加在乎物质基础、名声、权利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利己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并非出于共情,我们甚至可以说利己主义连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精致的利己主义”群体正在不断地扩张,这给我们现下的青少年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种影响极其恶劣,不少人会将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当作是人生的真理。为了追求物质、名利,甚至会毫不在乎自己的道德底线。

心理利己主义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林火旺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源自于个体的自我关怀,换句话来讲,人类不可能存在完全无私的行为。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多元化价值观的时代,“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地歪曲了一些事物原本的样貌,甚至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忽略了现实的逻辑。

心理利己主义认为,唯一可能让任何人当成最终目标去追求和实现的东西,就是个体本身的利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幸福和利益。

但是,一旦人们的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他们内心就会感受到空虚与孤独。

在我国,学生就业与大学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大学生们最需要面对和无法逃避的问题,目前,我们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大纲都过于陈旧,已经被社会逐渐淘汰,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供需矛盾。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学的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以及最重要的合作精神,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大学的教育当中解决,社会也应该提高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客观地看待我国大学校园以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